|
导读:在刘晓鸿看来,在迈向全国市场的道路中,鉴于全国统一碳市场很有可能采用有偿拍卖与无偿发放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配额,而广东是全国首个探索部分配额实行有偿分配的试点,因此,与其他试点相比可能具有先发优势。
( B, O% t# B- a. C6 p
1 s* _$ w2 G6 V第一个上线ccer交易、第一个推出碳配额在线质押融资产品、第一个形成碳交易法人账户透支产品……过去一年,中国体量最大的碳市场、广东碳交易试点在顺利推进控排企业履约的同时,亮点频出。
d% ^; K, h$ h* @' j5 q$ u# Z
: H0 { K4 T! O8 J日前,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刘晓鸿,他同时也是广州交易所集团的董事长。在他看来,经过两年的试点,广东控排企业的碳资产意识得到了很大提升,在迈向全国市场的道路中,广东像其他试点一样,也面临多项挑战,但鉴于全国统一碳市场很有可能采用有偿拍卖与无偿发放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配额,而广东是全国首个探索部分配额实行有偿分配的试点,因此,与其他试点相比可能具有先发优势。
3 ~5 Y7 h% O# E
3 Q8 P0 s2 e9 ^' R% G0 N8 j- |仅一家企业推迟履约
! {. O9 ?- T( G7 ^* R: o( F4 I
% S* \3 @2 I( \+ d, X《21世纪》:今年已是第二次履约,从交易所的角度来看,广东今年履约和上一年相比有什么变化?
% @6 C7 e8 @$ r" L1 m+ f/ h1 A3 ^+ F4 r: w
刘晓鸿:应该说这次的履约从整个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今年企业的积极性和守规意识有显著提高。广东的控排企业一共是184家,2013年有182家完成履约,企业的履约率是98.9%,配额的履约率是99.97%。但今年184家企业全部完成履约。! y0 O0 s: O/ g. p8 D$ V C# C
1 l$ l) R/ O; I. O此外,从履约的过程来看,今年履约更加顺利。去年履约的截止时间原定是6月23号,但考虑到种种因素,实际上最终的履约日期,推迟到了7月。今年,广东183家控排企业都在履约截止时间6月23号之前完成了配额清缴,只有一家企业在被责令整改之后,在7月8号完成了履约。! w, p* ^8 b) a" X+ @
( u; K& S2 v8 f/ h6 h更重要的是,控排企业对于碳交易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于碳金融、碳资产的运用更趋于理性。上一年度,企业购买配额都是在履约期结束之前,时间相对比较集中,但2014年的履约年度里面,企业对履约的工作安排明显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二级市场也好,一级市场也好,企业在每个环节都已经在积极参与,提前准备。, W e# T( _ d; Z C% ^7 [' Y2 u
8 \+ ^. m3 `4 a1 }# `. @# y3 T/ A
《21世纪》:您刚提到,只有一家企业是责令整改后完成履约的,这家企业是出于什么原因推迟履约?# b& j6 J" @* T q' L
2 x1 Y! D/ Z. [% ~; V& |& d# t9 c% ~刘晓鸿:推迟履约的企业是一家规模较小的企业。6月23号截止的时候没有履约,主管部门就对其进行了约谈。他们表示资金困难,买不起配额。这种情况也确实存在,像水泥行业,它本身不景气,企业生存不容易,配额也是一个成本。但是这家企业还是在政府部门的政策宣讲后履约了,所以我们履约率还算是百分之百。
! F6 ^9 L5 n' j! c: y) x+ _/ s2 B- G8 H! c
《21世纪》:您认为对于这类企业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降低履约成本?, V4 c# L* j7 Z2 {: O2 p( V( o
+ T0 _/ J; h- N" G, c* u3 i1 n刘晓鸿:如果推迟履约的这家企业提前告知我们这种情况,通过创新性碳金融产品,交易所是可以对它进行辅导和服务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推广的碳交易法人账户透支业务,就可以帮企业解决这样的问题。; f# {) B/ J/ _" s* s6 p$ h
$ Y9 j( c4 A A U& H+ T; `
这个产品是广东首创,相当于是银行给控排企业发一张信用卡,企业可以透支一定的金额用于缴纳碳交易一级市场拍卖资金或进行二级市场交易。未来这个业务可能逐步向其他投资机构会员开放,投资机构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短期融资,进行配额买卖。0 i& B" ?; }. \, {; H6 l% E
& z: s* V6 [( z) q5 `
首年履约:广东碳市CCER供不应求) [) b8 h. x6 A
( q; a6 {& M" R7 M《21世纪》:自上半年广东碳市成功交易第一单CCER以来,CCER交易情况如何?
6 ]9 Q- ]$ a* W- U
5 d6 J. l$ S G6 K; p" a刘晓鸿:3月份我们上线第一单CCER,到现在累计完成CCER的交易量是91.1万吨,27.3万吨是用在2014年度广东省控排企业履约。
! _3 Z/ }: s* \$ c; a7 t4 c4 |
& c) R2 d. ? t总体来看,CCER占整个交易量的比例还是很小,原因在于符合广东要求的CCER供不应求。
8 |. K- f$ w) k0 J& L, V3 d- g2 ~# U: t, T' Y7 y3 }
《21世纪》:CCER供不应求是不是也和我们设置的条件过于严格有关?
* K7 a: N9 B6 g
5 P& ?: W: b$ I6 E( K/ _2 w刘晓鸿:和准入条件有关。但我们不认为条件过于严格。各个试点都有设置CCER的门槛,我个人认为是合理的。因为CCER种类繁多,并不是所有的品种活跃性都很好,门槛当然会影响CCER进入市场的量,但是随着签发项目越来越多,这个量不存在大小的问题。
% w9 J$ g$ x' @/ o( p" S/ f
& t% Q! F" h$ m; \) _3 s《21世纪》:这几个月广东碳市CCER价格处于什么样的水平?1 g. f0 ]8 f2 r' I0 l* p
4 Q1 N. G; K8 P0 d刘晓鸿:CCER的价格也是在走低。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完全公布CCER的交易价格,只能说价格低但也还比较合理。有些优质的CCER价格比配额高的情况也发生过,像林业的项目价格比较高。因为有企业认为林业更加绿色,愿意花更多钱购买。, x* m: c3 C! c1 F+ C. X9 Y
/ h6 U F* Q' t1 @
不设拍卖底价预期对市场影响不大
, z. @" l0 ~/ K' ^7 |% u: \6 D) C
《21世纪》:广东是最早尝试配额有偿发放的试点,有偿发放规则也有过两次变动,您怎样看政府层面对于拍卖规则的调整?
9 e* `. ~6 F, j0 V. R
1 I5 E7 `9 j; ^' [刘晓鸿:政府部门对拍卖政策是有过调整,但实际上我们拍卖的规则没有大的变动。在我们交易所执行层面,规则、运行都一直是比较畅通、比较稳定的。
! P; S4 V( F4 ?2 A9 r3 J( G' t' _9 U& S6 }5 Y1 p6 [
试点就要寻求科学的方法。要推动节能减排,适应国际规则,有很多种途径,有些途径是比较好的,有些途径通过我们的实践探索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谁也不敢保证我们试点的工作都是非常符合我们现实需要。一个政策在试点之初一直能够维持不变,我觉得有点太过于理想化。毕竟市场有自身的规律,而且市场变化的因素非常多,所以在不同阶段我们要对政策有所调整。% I/ c4 [! ], u* x( }: N2 l
. O& g2 v. ^% G# B! w6 ]
《21世纪》:具体到今年即将进行的拍卖,不设拍卖底价,您估计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E2 R6 X+ X: e' G! y' S- J
( @& O/ Q3 ?6 t5 _# o# @刘晓鸿:今年的配额有偿发放不再设置拍卖底价,因此,具体的操作细则在拍卖之前还会有公告出来。如果是稳定的、理性的市场,实际上影响不会太大,欧盟碳市也是不设底价的。
4 w+ u B# p7 A' S* x5 @
; h; U3 d0 Y8 b& R; c《21世纪》:在创新性碳金融产品方面,广碳所还做了哪些探索?$ O b h6 {5 V
) a/ l2 z, O3 _1 R8 C _+ k刘晓鸿:今年上半年,我们还完成了全国第一单碳排放权在线抵押融资业务。由广东省发改委出具广东碳配额所有权证明,经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进行线上抵押登记、冻结、公示,广州大学城华电新能源公司获得了浦发银行500万元的碳配额抵押融资。
6 }7 R% g+ J ]. C
6 V5 {$ ], l. U6 y2 g) l1 m$ N' ]& D几家大的控排企业也在和银行、交易所推进这项业务。他们配额多,与其放着不如拿出来获得一些低成本的融资。就融资成本来看,第一单比银行的基准利率低,后面几单的融资成本尚未定下来,但我们的融资成本力争要比银行低,这也是体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而且这个融资是没有用途限制的,还是比较有优势。) g5 {+ R. i% h0 l% U T
. T- `1 a& ?; q4 C迈向全国碳市:广东试点的先发优势6 Y1 J% L* T1 ^2 } C
0 A# G# [/ W7 g- ~
《21世纪》:试点运行已有两年,您认为广东碳市场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 \6 `2 L9 y+ T8 ^! T7 E6 ]. [$ X; \7 q+ V; V7 B
刘晓鸿:首先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来讲,广东是全国首个探索部分配额实行有偿分配,而且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参与竞买的试点。同时,广东将碳配额有偿发放获得的资金用来设立低碳发展基金,并引入社会资本助推低碳发展。广东也是在全国首个开展碳普惠的试点。5 v4 C& i* _# f# A: j) A
, j+ O; ~" q5 k `从市场层面来讲,广碳所配额的总成交量和总成交金额在试点地区是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交易所在平台建设,碳产品的创新和活跃市场以及市场培训、会员开拓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在国内率先推出碳排放配额在线抵押融资业务和碳交易法人帐户透支业务。
- q' v. X. x, h7 i$ r8 E
6 b- E }* A1 w& g4 Y5 J此外,今年3月,广碳所顺利完成的国内第一单CCER线上交易。6月份,广碳所还完成了国内首宗互换型碳交易,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与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签署了碳排放配额交易互换协议。这也是国内首笔互换交易和迄今为止成交量最大的订制结构交易,不仅包括了配额、减排量资产的交易,也包含了非标期权的构思。
% o# w, a% X' R# }7 j! c# K( P' W( `7 E
《21世纪》:您认为广东市场在具备优势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挑战?' x& z2 S3 f5 Y: v0 d& }# u
- L9 Y, T* w' T6 c9 [: }2 b- i
刘晓鸿:从建设全国市场的角度来说,现在的试点和以后全国统一碳市场对接的机制还不是太明确。第二是从试点机制设计来讲,要兼顾前瞻性和企业基础。第三是把握市场化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
, o0 U$ |% H( B6 z* j
: o$ P1 U. x% p, A8 v* K单纯从交易所的角度看,我觉得帮助企业理解和认识碳资产是我们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碳配额作为一个资产,有经营属性和金融属性,我们希望帮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把碳配额的资产属性发挥得更加充分,让企业在节能减排过程中能更好的运用碳资产实现正向推动。; }' X! }+ q: i* l2 \
/ O8 |, |3 ^6 S# q我们还要提升碳交易平台的服务功能,我们未来的定位也是要服务全国。碳交易平台承载着我们国家在宏观产业政策方面,推动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的任务,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和服务能让国家的宏观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8 f; K/ w0 }! @" f' q q3 Z6 I6 o! P! X1 }! a7 c* h; D
建议地方试点配额与国家配额实现互换
, }. D7 }6 \% m& ~, A
' y" L* i. |& t$ d4 F# x5 A《21世纪》:您对于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有什么样的建议?: c7 G: v& [ _" y
) x/ G; V- j+ L+ `
刘晓鸿:建议主要是几方面,一个是首先要有立法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统一立法的法律法规前提下,才能保障市场运行;配额分配要更加合理,也要加大市场培育的力度。应该要尽可能多地在试点地区进行统筹,特别是在过渡阶段。+ z6 G8 J3 S2 ~$ r( I
" x: r$ D/ D( {2 q2 ^0 p我们希望全国统一碳市场政策要充分考虑全国配额和地方试点配额之间的衔接和互换。有投资机构在进入试点的时候问我们第一个问题是,配额怎么兑换,他很怕他买的试点配额不能兑换。
- B7 |0 ~# a" w9 V6 z
" ~" m6 i5 I R《21世纪》:您如何看碳交易在整个广州交易所集团所占的位置,是不是整个集团里比较小的一块业务?$ D/ ?! \2 F0 |! C8 j0 O
& j$ J4 A- g! {9 e6 Z刘晓鸿:也不能这么说。您所说的“大和小”恐怕是经济收益的角度来讲的。目前广碳所不但没有多少业绩贡献,还需要集团层面更大的支持。但这不是主要的问题,当前广碳所的目标不是盈利,而是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为中国碳交易探索经验。我们集团的优势就在这里,实际上我们会集中集团的各种资源和力量,支持这项工作。(记者卜凡 编辑 李雪玉)9 N: L9 F5 v6 f* |2 f4 W
6 t+ m, ?4 P0 T7 V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I% N+ `$ W7 i
0 q" t B" n# U,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