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3 L8 s8 y4 `# u# H# P刘晓鸿:今年上半年,我们还完成了全国第一单碳排放权在线抵押融资业务。由广东省发改委出具广东碳配额所有权证明,经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进行线上抵押登记、冻结、公示,广州大学城华电新能源公司获得了浦发银行500万元的碳配额抵押融资。* n' K3 Q1 s& _ l0 D" g
" [$ ] r) b a Q' f几家大的控排企业也在和银行、交易所推进这项业务。他们配额多,与其放着不如拿出来获得一些低成本的融资。就融资成本来看,第一单比银行的基准利率低,后面几单的融资成本尚未定下来,但我们的融资成本力争要比银行低,这也是体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而且这个融资是没有用途限制的,还是比较有优势。 3 ^. x J% s( y# o: |" ?8 l+ D 8 {9 C V) s# R3 b0 h5 m迈向全国碳市:广东试点的先发优势/ {, G" `+ H/ H' O7 u6 l1 w7 n; Z$ q
; V# f6 {4 ~- s s$ u; D: Q, V% W2 s《21世纪》:试点运行已有两年,您认为广东碳市场最大的亮点是什么?5 I% j; i' c; F* H' {
: ^8 W- @9 e. k- v7 u刘晓鸿:首先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来讲,广东是全国首个探索部分配额实行有偿分配,而且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参与竞买的试点。同时,广东将碳配额有偿发放获得的资金用来设立低碳发展基金,并引入社会资本助推低碳发展。广东也是在全国首个开展碳普惠的试点。$ l& A E( x9 k J4 i# S
8 z1 H# o9 f6 t从市场层面来讲,广碳所配额的总成交量和总成交金额在试点地区是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交易所在平台建设,碳产品的创新和活跃市场以及市场培训、会员开拓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在国内率先推出碳排放配额在线抵押融资业务和碳交易法人帐户透支业务。 ) M' ]6 a" p. ]8 t9 J% k. M# d$ K/ {" o
此外,今年3月,广碳所顺利完成的国内第一单CCER线上交易。6月份,广碳所还完成了国内首宗互换型碳交易,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与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签署了碳排放配额交易互换协议。这也是国内首笔互换交易和迄今为止成交量最大的订制结构交易,不仅包括了配额、减排量资产的交易,也包含了非标期权的构思。8 I6 P3 X! \$ c
& E! ^) U7 K8 _) Q6 T# H《21世纪》:您认为广东市场在具备优势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挑战?8 R4 ]& h/ ~, k" r V+ N G; Q
( e' P5 n5 x" [# P" R7 a+ T0 A* d
刘晓鸿:从建设全国市场的角度来说,现在的试点和以后全国统一碳市场对接的机制还不是太明确。第二是从试点机制设计来讲,要兼顾前瞻性和企业基础。第三是把握市场化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 @: I) y4 u; g1 c+ n
& }0 e% Y6 \) h% Z
单纯从交易所的角度看,我觉得帮助企业理解和认识碳资产是我们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碳配额作为一个资产,有经营属性和金融属性,我们希望帮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把碳配额的资产属性发挥得更加充分,让企业在节能减排过程中能更好的运用碳资产实现正向推动。# B+ L0 p% [6 S4 @0 R$ V$ u+ e' V4 y# _
* o) }1 \+ d! A9 h+ Q% A5 P9 e# z
我们还要提升碳交易平台的服务功能,我们未来的定位也是要服务全国。碳交易平台承载着我们国家在宏观产业政策方面,推动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的任务,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和服务能让国家的宏观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 u& A3 s! o( j6 U 8 d3 P+ O' ` m% v: P" g建议地方试点配额与国家配额实现互换 & n- H0 u) G7 x% l$ p1 S6 U% H % P. \2 j& ~0 W( I1 K《21世纪》:您对于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有什么样的建议?) ^- H, Y7 h% P5 g3 F! u# o; X6 V
8 j+ E1 D+ h; W' n
刘晓鸿:建议主要是几方面,一个是首先要有立法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统一立法的法律法规前提下,才能保障市场运行;配额分配要更加合理,也要加大市场培育的力度。应该要尽可能多地在试点地区进行统筹,特别是在过渡阶段。 5 ?9 _) Y$ e: U& x 5 Q. P& B" `' Z# g+ V) T0 p我们希望全国统一碳市场政策要充分考虑全国配额和地方试点配额之间的衔接和互换。有投资机构在进入试点的时候问我们第一个问题是,配额怎么兑换,他很怕他买的试点配额不能兑换。 , @9 W0 h1 T3 e0 l + `: O% d8 |* ]0 g《21世纪》:您如何看碳交易在整个广州交易所集团所占的位置,是不是整个集团里比较小的一块业务? + t2 u3 R& @. @4 h' }% H+ W" z+ t' N( F
刘晓鸿:也不能这么说。您所说的“大和小”恐怕是经济收益的角度来讲的。目前广碳所不但没有多少业绩贡献,还需要集团层面更大的支持。但这不是主要的问题,当前广碳所的目标不是盈利,而是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为中国碳交易探索经验。我们集团的优势就在这里,实际上我们会集中集团的各种资源和力量,支持这项工作。(记者卜凡 编辑 李雪玉)' t! t; p4 E; R: S
6 F: a) C) T' L8 E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t! p9 X9 v5 H: y
; Z- b [6 K1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