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8日,上海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首笔由金融机构参与的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完成。
此单交易卖方为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宝碳”),买方为上海爱建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爱建信托”)。交易采用协议转让的方式,交易量为20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交易标的20万吨CCER来源于3月9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进行的国内第一单CCER线上交易,上海宝碳分两笔购买CCER共 20万吨,其中一笔成交价为19元/吨,另一笔成交价略低。
继3月24日天津碳市出现首笔控排企业CCER线上交易以后,爱建信托成为国内首批参与CCER交易的金融机构之一。安迅思(ICIS)中国碳市场分析师林剑玮表示,金融机构介入碳市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增加流动性,其次是扩大需求,将带动碳市场价格的提升和交易量的增加。
信托涉足CCER市场
上海宝碳公司总裁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此次交易是宝碳与金融机构合作,致力于金融产品创新的一次探索和尝试。自去年年底,上海宝碳在碳市场中表现活跃。
2014年12月11日,宝碳与上海银行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完成了中国首单CCER核证减排量质押贷款,金额为500万元;2014年12月16日,宝碳与海通资管成立的海通宝碳中国碳基金完成募集,该基金规模为2个亿,是目前国内募集资金最大的碳基金。
近期,碳信托作为碳市场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交易的20万吨CCER将纳入爱建信托。海证1号碳排放交易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爱建信托官网信息显示,该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于2014年12月29日成立,信托规模为3,000万元,投资期限为18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9%。
据了解,该信托计划将主要投资于CCER。另外,爱建信托又先后于2015年1月16日和1月23日成立了碳排放交易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二期和三期,信托规模分别为1,300万元和700万元人民币,投资期限为18个月,预期收益率为6%-9%。
此信托计划并非碳市场中唯一的信托产品,在3月20日,中建投信托“涌泉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招金盈碳)”正式发行。目前,该信托计划第一期已于2015年3月27日募集完毕并成立。本期信托计划实际募集规模为人民币3,140万元,加入信托计划的委托人共24名,其中自然人客户23名,认购信托金额3,040万元,机构客户1名,认购信托金额100万元。据了解,第二期资金规模6000万元,预期将于5月发行。
CCER短期供不应求价格走高
上述信托产品涉足CCER市场,CCER作为控排企业的低成本履约工具,今年将首次在履约中发挥作用。
目前,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信息显示,截止到2015年4月10日,先后进行了7次CCER项目备案审核会,累计公示CCER审定项目605个(含13个处于公示期内的项目,公示期为4月3日-4月23日),备案项目138个。据记者初步统计,减排量备案项目26个,累计减排量为1372万吨。
然而,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从项目来源地、项目类型、项目类别、减排量产出时间等方面提高了CCER的准入门槛,对CCER市场各方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上海碳市场为例,今年1月,上海规定可用于抵消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应为2013年1月1日后实际产生的减排量,从项目产出时间方面收紧CCER的准入条件。
彭?表示,由于政策的调整,以及后续政策的不确定性。该公司已经暂缓了减排量的储备,有些已储备的减排量将长期持有,等待全国碳市场的开启。
华?碳资产总经理丁滢对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目前市场运行稳定中有上升,试点地区符合要求的CCER并不多见,需求逐步提升,但仍不活跃。丁滢解释说,“因为CCER是补充机制,配额市场不活,CCER自然不活。而且CCER本身签发是有时间周期的。进一步限制了供应量,特别是合格的供应量。”
安迅思去年底发布报告称CCER市场短期内供不应求,长期有供大于求的可能。林剑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基于目前CCER市场供求关系,上述预测没有变化,短期来看CCER仍然供不应求,随着今年履约期的来临,碳配额和CCER价格将会上升。”
林剑玮认为,从全国总体供需来看,今年碳试点市场履约期前,CCER总的签发量有望达到1000多万吨,大大低于今年7个碳试点市场可以容纳的CCER总量。
林剑玮进一步表示从具体试点碳市场来看,由于天津碳市场对CCER限制较少,且短期来看,至少在今年履约期前,CCER准入政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天津碳市场可能会出现CCER的相对过剩,CCER价格可能会维持在10元左右。其他6个试点市场,CCER的供应会相对不足。满足上海碳市场准入条件的CCER不会超过100万吨,考虑到满足条件的CCER也可能流入到其他试点碳市场,实际交易的CCER将只有几十万吨,CCER交易价格保险的估计可达18-22元。
丁滢则认为,“今年碳市场交易量和价格还不好说,但因为金融机构的介入,价格应该高于往年。”
针对目前限排企业参与CCER交易不足的情况,林剑玮了解,目前很多控排企业CCER还没有开户,除了个别企业重视不足,部分是因CCER注册账户流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预计近期,更多的控排企业将会完成开户并参与到CCER的交易中,交易量将会上升,这将有利于CCER价格发现和市场透明度的提高。
金融机构观望多试水少
林剑玮对2016年建立全国碳市场充满信心。他表示,“考虑目前7个碳市场的试点期到2016年为止,若全国碳市场无法在2016年建立,在时间上顺利衔接,将会为碳市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林剑玮认为当前需要出台更多的实施细则,实现从试点碳市场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过渡。
在建立全国碳市场的预期下,近期一些金融机构加大了对碳市场的参与程度,各种金融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但也有市场参与方表示目前金融机构对碳市场还处于观望状态。
彭?认为,目前金融机构关注的比较多,但陆陆续续也有金融机构进场,由于目前碳市场整体的体量比较少,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他说,“金融机构更多的是试水。基金、信托等金融产品数量少,资金量较小,大致是几千万的体量。 ”
丁滢则表示金融机构进入的最大障碍是流动性不足,交易量有限,市场总量很小,对金融机构没有吸引力。她认为,“2016年全国碳市启动,拉动总量之后,金融机构会注意起这个市场的。碳市场若没有金融机构的介入,便不能称为真正的市场。 ”
一位证券公司负责碳业务的人士表示,“尽管其所在机构关注碳市场,也有一些尝试性动作,但目前并没有实质性进展。”他认为,阻碍金融机构进入碳市场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即政策的稳定性和市场的透明度。
首先,政策的稳定性,目前试点碳市场建立的法律基础是地方法规和行政法规 ,立法层次不高,全国层面尽管出台了一些制度,也没有具体的立法保证。另外,碳市场发展所必须的财政税收制度也不完备。
其次,市场透明度不足。目前碳市场好比“黑匣子”,由于MRV制度的局限,控排企业排放数据不透明,金融机构无法准确预测碳市场规模,也无法估计客户需求大小,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较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