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圈子盛行的今天,碳市场从业者也以“碳圈”自嘲。从“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写入“新国九条”,到7个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全部启动,“碳圈”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
% R0 W! ^ ~# P9 Q" h( {! F' T1 V* f6 _
随着履约期的到来,碳交易市场由之前的冷清走向活跃,全国碳市场建设也呈现加速势头。行业人士对上证报表示,“碳圈”应保持清醒,深耕碳市场,打好基础,同时借力顶层设计构建全国统一市场,探索一个最合适中国国情的环境解决方案。: g- y f {* t# c2 t# F! p: e
4 j; U2 P* o j* O7 D碳市场进入深耕期' {- b e6 c4 I: R5 B
1 h9 [' n7 e6 r! U, m" A
上周五,重庆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交易。这在“碳圈”称得上是件大事。4 C" s3 b/ _- e6 I5 [0 v1 A# C7 z
5 q# Y$ X# |' z0 y$ G# |/ o; o
“葫芦七兄弟终于凑齐了,试点启动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这让人充满期待。”低碳综合服务商——中创碳投公司战略总监钱国强无限感慨。他在低碳领域从业10多年,参加过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参与过CDM在中国规则的制定,是“一步步看着中国碳市场在往前走” 。
, W6 ~6 {5 L: E/ n9 r$ |* z# Y& e( {
截至目前,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7个碳市场纳入了2000多家企业,总配额量超过12亿吨,中国俨然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碳市。
" q d, a+ k1 H) S
9 Z6 @; G3 ?. F5 C4 F' p 老外们也惊叹于中国碳市场的发展。近日,在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主办的化工企业《“责任关怀”北京宣言》重申仪式上,跨国化工巨头们纷纷认为,中国碳市场 发展速度惊人。拜耳材料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苗伯乐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围绕低碳,环保,中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非常大力地在推国际上各种各样的非常创新的理念。”
" N- L7 C* w" g& ?. `4 t
$ ?! o9 `3 A0 p+ N% w D4 ` 接下来,各地试点工作将进入深耕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如何深耕?有着碳圈“智库”之称的碳道负责人对上证报记者表示,碳交易市场在流动性、透明度、以及政策的确定性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开展,如数据的报送,企业情况的摸底,配额如何分配等,另外在法律法规的完善方面也需要花功夫。
; f- C6 h* U; c, u+ P L4 d; G7 H% b/ ^* K
如果法律和制度都有,还需有具体衡量标准界定和管理排污企业,针对处理不符合规范的对象,重在落实。据悉,拜耳材料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同时参与了中国和欧洲的碳交易市场。(完); Z3 Q7 j- K( ?8 @
& f9 N; m4 W$ q: Q# ?%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