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 k" H( e* h) H5 j“由于各试点市场的政策设计不同,交易的活跃程度也不同,湖北、深圳、广东这三个地方相对交易量比较大,相关配套法规、政策比较健全,基本上第二期交易已经履约了。但总体而言,试点市场发现的价格,还不能真正反映目前减排的成本,而且各地的碳排放配额不能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和重新配置,所以不能有效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科坦言。" H) I, |# R# c. f" u
# x7 ^1 z2 r o' `0 C* i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前,中国明确提出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企业。《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海南数次召集上述企业人士开会讨论,目前正在进行数据采集等工作。湖南近期也召开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布置会,筛选出239家企业,在企业在线填报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同时,还组织第三方核查机构对企业填报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核查。该省发改委将针对不同的市场参与方,举办两期碳市场能力培训班,同时提出依托对外合作,寻求国外资金、人才的支持。广西、江西、贵州、河南、陕西等地也纷纷向深圳、广东等试点地区取经,密集进行各项能力建设。 ( U* Z; P. G9 H: N* J, y * o( F/ d" R' @6 ?: G$ ~) k“全国统一碳交易体制的顶层设计,可能会更多地借鉴深圳、广东、湖北的经验。”王科建议,当前去产能的大背景下,产能在不同区域之间会有转移,在碳配额的制定中要考虑这个问题,不然就可能造成比较明显的不公平。此外,现在的配额核定中更多地采用了祖父法,即参考历史排放水平,下一步应该考虑采用标杆法。 5 j. l+ F, b: O% u $ c6 `' z$ D h! f$ v虽然全国统一碳市场尚未启动,但资本的想象空间已经打开。有业内人士曾预测,届时将覆盖1万家企业、年约40亿至45亿吨的碳排放。到2020年,如果衍生品市场建立起来,碳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亿元甚至千亿元级别。 # k& ]0 n8 J! V# Q" U% ^ 7 k2 W6 b p/ ~) e8 \# V9 F% r事实上,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早已行动起来。目前国内五大电力、部分地方电力、石油石化、新能源企业中,很多企业已经做了系统的工作。据了解,华能集团成立了专门的碳资产公司,并且要求到2017年达到超低排放,这比国家的时间表提前了两年。海门电厂预算投入6亿元对四台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节能改造。不过王科也指出,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的初始几年更多的是完善规则,不大可能通过市场来发现价格,尤其是一些欠发达省份,市场发展将比较滞后。8 A0 R0 C4 G u F
9 j) n' d& F, K0 \- S' m4 E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 v5 R, f9 z/ [3 } 6 u* f' I0 c7 y3 s$ V1 Q: E6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