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6年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统一 千亿级碳市将启

[复制链接]

1081

主题

1120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2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13:0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碳市场建设自启动以来就备受关注,并被寄予了厚望。2013年6月18日,国内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在深圳启动,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建设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此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重庆等省市先后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 ^) z. o- X5 O; E+ M& N$ F
( z' @' f& g3 l! g' ?, p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两年多来,市场在碳排放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激励企业有效控制自身碳排放的同时,对试点省市完成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
3 t$ Q) n- N" h; C; ~. v5 a, i, C) g( I; O3 s* L
近日,上海、北京、深圳、广东、湖北、重庆等试点碳市场先后完成2014年度碳排放权的履约工作。其中,首钢旗下7家重点排放单位和4家报告单位全面完成2014年度碳排放报告报送及履约工作,并通过出售富余碳排放权配额创收840.8万元。: ]! ^7 E7 w4 z* E* [0 _' o8 @
  o! A1 J$ J* a# Y
据悉,纳入7个试点碳交易平台的排放企业和单位共有1900多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总量合计约12亿吨。截至今年6月26日,上述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二氧化碳约2509万吨,总金额约8.3亿元人民币。6 }, b6 ~, I9 W( z& \& Q7 D) e

; \" o  J" p! {) E& J, O9 f; d$ O) U+ U/ f/ n3 k; X  `* q
“碳交易全国统一市场呼之欲出、前景可期。”专家指出,尽管中国碳交易市场起步相对较晚,但以7大碳交易试点为核心的“国家队”正跑步入场。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任务,碳市场的建立恰恰能为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一个低成本、高效能的市场化机制。
# \* G6 j" c7 U# E
' J# u4 j# C2 h( C6 `2 c以试点城市深圳为例,自碳市场启动以来,当地控排企业在参与碳交易方面已表现出相当的成熟度。4 x# S( {! |  l' `
- Y: U$ s8 P; Q- _0 {' Q6 V
“以往节能减排目标是从中央到地方逐级传递,而现在已成为企业自发自觉的选择,因为碳排放管理已经与企业的盈利、投资、现金流直接挂上了钩。”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代总裁葛兴安看来,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将极大地提振碳市场参与方的信心。/ K% p2 i- T+ T, w" \8 _3 C

+ U8 ?, p) z" b5 }* \.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方案,制定出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标准,推进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积极开展碳交易相关宣传和人才培训,为实施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奠定基础。1 y9 G; ?1 X, X; [
. u  G7 d1 F4 C" E
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国碳排放市场建设将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v* w- l$ g  p1 [6 H/ a

* S3 P0 H- x3 T3 U  Q# a9 Y从现在至2016年底为准备阶段,总体目标是完成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建设工作,具备启动交易的条件。其中,一个主要任务是争取国务院《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的出台,同时出台相关配套细则和技术标准,以及所有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和标准,研究确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及配额分配方法和标准,完善注册登记系统等。: H% X0 U3 X) o& M# W
! b( e2 }' Q5 J- \* F
从2017年至2020年为运行完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逐步将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范围,做好配额的初始分配,调整和完善交易制度,实现市场稳定运行。
; G$ s% m  ^+ A2 b
/ G! w* x% X- u8 X6 I1 n2020年以后进入稳定深化阶段。按照规划,这一阶段将通过增加交易产品、发展多元化交易模式等,逐步形成运行稳定、健康活跃的交易市场。此外,通过进一步提升市场容量和活跃程度,探索与国际上其他碳市场进行连接的可行性,将成为中国碳市场迈向国际化的关键时期。
+ Y, @, C2 R1 W8 h% F) q/ G, c1 f* @; P7 U! _* ^
碳市场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减排而非交易,但是只有活跃的交易、充足的流动性才能发现公允的价格,才能实现减排成本的最小化。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碳市场的存在或许并不只是一个刚性的约束,它或将也是个机遇:未来,节能减碳能力也将是企业新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O* ]% K( R- h# X0 M3 `& f7 G

  P: ]$ |/ U9 s. P3 m文章来源:经济日报4 i8 @( m. y* M3 \& M9 r1 z6 W
7 v. ?! ^9 f) s+ U! D

) i- V; e0 u6 M7 H"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