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因此如何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大家迫切想要了解的知识,那么有哪些途径、措施可以实现呢?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细分析可以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建议,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一、生活方式不“绿色”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
生活污染源是指人类生活产生的污染物发生源,主要包括生活用煤、生活废水、生活垃圾、生活噪声等污染源,因此生活方式不“绿色”是生活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享乐主义迅速蔓延,奢侈消费、愚昧消费、炫耀型消费、消费比例失调等现象不断涌现,日常生活中追求奢侈品、过分包装、豪华装修、大排量汽车等,正是这些求“大”求“奢”非“绿色”生活方式的存在加剧了煤、油、电、水、地等资源的紧张,同时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生活污染的大量排放,由于生活污染源导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十二五”以来,我国环境污染总量减排实施成效显著,但是我国主要污染物生活源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却逐年小幅升高。
201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716.2亿吨,生活废水排放总量510.3亿吨,占比高达71.25%。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快速扩张、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已成为水体污染的最大“公害”之一,目前很多大城市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不堪重负,城市黑臭水体问题突出。
近几年,城市雾霾成为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从环境保护部发布的近几年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来看,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间接说明汽车尾气引起的污染有所上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近十年(2005-2014年)民用汽车和私人汽车拥有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十年来民用汽车和私人汽车拥有量分别翻了4.6倍和6.7倍。目前,北京等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已占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量30%以上。
同时,我国大多数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根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高达1.61亿吨。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而且已蔓延到了农村,不少农村还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状态。生活垃圾污染日益严峻,但整体垃圾处理能力还远远不够。以北京市为例,现有垃圾处理设施的设计总处理能力日均约为1.03万吨,每天缺口达8000余吨。
二、生活方式绿色化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下简称《意见》)中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将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增至“新五化”。《意见》首次提出了要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新《环境保护法》也提出“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特别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提出了“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美好目标。
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下,中央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生活方式绿色化也成为新常态下重要的战略需求。
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能源资源消费增速下降、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新常态、新趋势下,公民环境意识显著提升,同时国家也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限制粗放、奢华式发展以及不合理需求,为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机遇。
借此契机,环境保护部于2015年11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提出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强化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政策引导与激励
《实施意见》提出了“全社会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的总体目标。
落实《实施意见》是一项巨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统筹安排、协调合作,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民行动,就目前我国现状而言,还存在公众绿色生活意识不强、管理机制缺失、绿色产品供给不足、各部门统筹协调难度大等难点问题。所以必须通过政府的强有力政策引导与激励,一方面鼓励绿色生产,保障绿色产品及服务的供给,引导公民绿色消费;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通过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倒逼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变,最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个从观念到形态全方位的转变过程,需要在供给、包装、采购、回收等流通环节,衣、食、住、行等生活领域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制度,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政策制度、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着手推动。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由中央统一部署,制定合理的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近远期规划及实施路线图,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响应、公众参与的运行保障长效机制,规范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职责和义务,明确分工。同时与“气、水、土”三大十条紧密呼应,建议出台“绿十条”,提升战略高度,广泛提升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是制定政策制度。鼓励开发绿色产品,规范绿色认证;按行业、领域制定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标准,对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完善绿色采购及绿色供应链相关政策,鼓励政府企业采购绿色产品。开展绿色信贷,对积极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有利于绿色消费的项目,给予专项资金补助、税收减免。推动绿色回收体系建设,健全废旧机动车、废旧电子产品等大宗废旧商品的回收处置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租赁系统等。
三是完善保障措施。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执法力度,如强化对绿色产品的监测、监督和管理,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严格监管废品回收行业,加强固体废物进口管理,杜绝“洋垃圾”;严厉打击露天烧烤等行为。建立宣教联动机制,整合各部门、各单位宣传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持续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摸索经验、树立典型、引领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保障生活方式绿色化工作有序推动。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