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Q$ P" Z. d3 @2 L5 n0 R
据《环球时报》消息,中国与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新合作。中方承诺在2017年推出全国的碳排放交易系统,涉及电力,水泥,钢材等重点行业。具体的内容会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详细具体的披露。参与谈判的一名专家认为,这份雄心勃勃的计划是惊人惊喜的突破,这是中美在最近5年不断缩小分歧与增进信任后的重大合作成果。8 n `- Z, [, ~2 K7 z
, n( l3 d# C- |9 M* `0 ?2 z碳排放交易概念解析. t/ I4 Z- L# `, S% H X
- {9 Z" A, C9 U# D; n8 Z* D& C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中提出了“碳交易”的概念。“碳交易”又称“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是指在一个特定管辖区域内,允许获得碳排放配额的排放主体将其剩余的指标拿到市场上买卖,确保区域实际排放量不超过限定排放总量的一种减排措施。从事这种排放权交易的市场被称为“碳(交易)市场”。 + Y% P5 R% i2 H* g' o8 V+ o: S / P& c% K3 s8 k; H# f( m5 V* Z2004年起,以各种排放(减排)配额为主的交易与减排项目为标的的买卖同时逐渐做大,催生了一个交易规模达1180亿美元的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五年时间增长超过百倍。然而,当《京都议定书》的正式实施以及欧盟减排交易机制(ETS)第二阶段同时于2009年进入第二个年份,当金融危机以摧枯拉朽之势在诸多行业洗牌,碳排放交易市场亦不能独善其身,尤其是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相关政策尚未有定论的背景之下,一切都充满了变数。点碳公司(PointCarbon)的研究表明,尽管2009年全球碳排放市场的交易量仍能保持逆市上扬的趋势,但整体市场规模将会下滑32%左右。 ' S" f6 Q g2 u: H k" g 7 j4 ~$ K% B5 K! a0 r' w1 D1 a. i7 M2008年之前,中国尚未出现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交易所。2008年7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碳交易所。同年8月份,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成立。此后,国内多个省市设立了环境交易所。在我国碳市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以环境权益交易所为交易平台。由于我国没有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任务,碳市场交易主要局限于节能减排技术的交易和基于CDM项目的自愿性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整体规模并不大,而且没有推出碳排放权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o* ^3 e" c( C# D" ?3 x 2 ~4 r d6 [, H, d& Y+ @) ]文章来源:中商情报网7 }/ Q7 A. V- W, W7 l) V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