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L1 b8 k9 I" }建全国市场需吸取欧盟教训 7 l7 O& S' O4 g6 T% l & H3 Y5 u* ?- M {! ^8 F1 y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相较于国外成熟市场,国内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跃度较低。3 w6 E5 B1 U4 g( j
# R4 y4 H2 E, w! M陈少成告诉记者,交易活跃与否有很多因素导致,例如:投资机构或个人的参与、配额发放的松紧程度、纳入控排企业的数量、企业的碳管理意识和参与交易的愿意(包括对风险的偏好)、交易工具的丰富程度等。 3 w6 _' Q8 J4 C) L- P* n6 N4 U; m ' o7 C0 l% c0 ?3 C `6 W实际上,根据国外经验,要真正提升交易量必须同时推出适合的衍生品,比如碳期货。有了适合的衍生品,控排企业或投资机构就能以较有效和便宜的方式更好对冲价格或投资风险,促进活跃的交易。6 d5 T% \9 M* y7 x
8 j0 v7 Q3 X1 K" j# ~此外,不少专家指出,碳排放额度、碳价格的确定一定要吸取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教训。王庶认为,当前重中之重即是制定出碳配额分配方案,欲充分借鉴深圳和其他试点城市的经验,提出全国市场覆盖的范围,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方案。$ Z N# X) ~7 H, ?% R! j! {: h
5 k% k+ y a; j) Q$ B据记者了解,欧盟是目前全球第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被认为是碳排放制度建设最先进的地区,但近几年,其碳价格急剧下跌,从每吨30欧元跌至每吨5欧元,意味着免费碳排放的额度太多,使碳交易失去了促使企业减排的威慑力。0 Z. [8 e& W% s
: n X) |. k& j4 f: p' b1 W
专家指出,欧盟碳价的崩溃一方面是因为配额发放过多(因在设定配额量时未预想到经济的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体系设计上缺乏有效、灵活的配额调整机制。因此,中国在设计之初就应考虑建立相应的干预机制:在配额价格过高时投放一定储备量;在配额出现严重过剩时吸纳储存。. Z) \1 i6 |% R: F
U) y% S' S. a& K7 n! M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F1 r8 {! t7 n% T( B( r' l . t% b$ \( S& y: c